地主是個什麽樣子?(十年砍柴)


地主是個什麽樣子?

十年砍柴

(載《中國青年報》)

   "地主怎麽這樣仁義勤儉?對著長工怎樣這般窩囊?"一些人看了央視正在播出的連續劇《闖關東》後,在網上提出此疑問。

  李幼斌在《亮劍》中飾演了一個"另類"英雄-----有點痞子氣有些狡黠的李雲龍,此番他在《闖關東》中飾演的是一個"另類"地主朱開山。這個帶著全家從山東來到東北的農民,勤儉大度講義氣,他掙下了一份家業,恩威幷施對付偷懶的長工。

  痞子英雄和仁義地主,其實是生活中的常態。沒有一點天不怕地不怕的流氣和痞氣,是很難在行伍裏脫穎而出的;而地主如果太目光短淺太凶惡,是很難發家的。

  對70年代初或更早出生的人來說,沒有目睹過地主的樣子,而是由教科書或文藝作品告訴他們的地主是這樣的:劉文彩、黃世仁和那個在雷鋒叔叔手臂上砍下三刀的地主婆。

  這樣的地主,幷不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而是對一種政治概念的演繹。一旦被貼上"地主"的標簽,似乎就應該這樣凶惡,有如土匪就應該是座山雕那樣子。

  中國長期是一個小農經濟的國家,人多地少,經濟欠發達。在大部分地區特別是南方,地主多是省吃儉用買下幾畝水田的小康之家。像劉文彩這種占地極廣的地主當然也有,但很少,沒有非正常的方式積累財富,不可能占用太多的土地。劉文彩其實只是個管家,那些地是他當西康省主席的兄弟劉文輝擁有的,因爲劉文輝和平起義是民主人士,不好作爲地主的形象代言人出現。而劉文輝之所以能擁有大片土地,財富的來源顯然是他擁有的公權力。多數地主、富農必須勤勞節儉,必須與人爲善,也不可能對雇工太嚴酷,才可能維持那份家業。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1949年以前中國農村的土地大多是私有的,土地交易當然有憑藉權力强買强賣的現象,但多數土地買賣是基于雙方自願的交易。而由于人口繁殖過快,土地有限,一家要擴大土地占有量是艱難的,省吃儉用還要運氣好,別碰上天灾人禍。他們有了土地後,被雇傭的工人幷非喪失了自己人身權,地主不可能像山西黑磚窑老闆那樣能限制工人的自由。小農經濟的生産方式决定生産效果依賴于勞動者的自覺,對地裏幹農活的人不可能拿著鞭子讓他賣力,巧妙地偷懶使壞是很容易的。後來的人民公社以政權的力量都沒能解决農民出工不出力的問題,何况普通的地主?所以他們必須籠絡好長工,才可能使土地有更好的收益。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地主和富農都生活在熟人社會裏,熟人社會裏道德倫理的約束力是很大的,李逵上了梁山面對陌生人很殘暴,回到老家的村子就成了規規矩矩的李鐵牛,何况一家子長期生活在某個村子的地主?他們必須要有個好名聲,才能保證家業興旺。

  筆者小時候,當過長工的爺爺常給我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說他給一個同族的地主抬轎子,這個地主知書達理,是民國政府的一個區長。只有過村莊時這個地主才坐上轎子顯示威儀,而在山路上他下轎步行以减輕轎夫負擔。土改時這個地主被槍斃了。第二個故事是爺爺租種另一個地主的田,秋收後地主來收租,我家太窮沒能力辦好飯菜,我爺爺又衝撞了他。地主一氣之下發話要退佃,可是退佃後沒有任何其他佃戶租種那塊田地,不想田地撂荒的他反而求我爺爺再接著租種。

  聽這兩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受著階級鬥爭的教育,以爲第一個地主是假仁假義欺騙爺爺,而第二個地主向佃農服軟我覺得多半是爺爺吹牛。爺爺故去已多年,現在我再回想這兩個故事才相信爺爺所說不虛。第一個地主他是我們宗族的佼佼者,他需要得到鄉人的尊重,他必須施仁義于鄉人。他後來被槍斃讓我爺爺很是不解,認爲錯殺了這樣一個好人,一輩子沒走出大山的爺爺不能理解,社會大變化時有些人需要殺人立威,與被殺者本人的品德口碑無關。第二個故事讓我明白再混賬的地主也要尊重民間習慣法。東家是不能隨便退佃的,除非佃戶有違約行爲,譬如沒有天灾而不能及時足額繳租。否則的話整個鄉土社會的秩序將會混亂不堪,因此長工一句頂撞而退佃不會被民間習慣法所容,哪個人不知趣接著租種將承受巨大的輿論壓力。

  其實,在中國傳統社會裏,一般老百姓最可能受到傷害的往往是官府和土匪。-----即暴政或被暴政製造的暴民之害,地主反而是維持社會秩序的良性力量。爲了政治宣傳的需要,多數如朱開山那樣的地主形象被屏蔽了,少數如黃世仁那樣的地主成了整個階級的形象代表。

  上世紀對中國人來說是個多灾多難的世紀,經歷那麽大的灾難,幷未産生《湯姆叔叔的小屋》、《戰爭與和平》這樣的小說,産生《亂世佳人》這樣的電影。分析地主的形象被標簽化,或能窺見某些原因。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