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60年後,60年前(南方報業)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6/28/content_830639.htm

《一九八四》:60年後,60年前

2009年6月28日 稿源:南方都市報

1949年6月8日,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小說《一九八四》出版,成爲最具20世紀特色的文學經典之一,影響極其深遠。60年後的今天,即便世易時移,它仍然常讀常新,不斷喚起老讀者與新青年的共鳴,故從不失其重大意義。

書中的一些新創詞語,如"老大哥"(Big Brother)、"雙重思想"(doublethink)、"新話"(newspeak,指意識形態語言)、"真理部"(M inistry of Truth)和"思想警察"(thought police),不僅進入了英語政治語彙,也以其他語言的譯文通行于世。甚至"奧威爾式的"(O rwellian)也被收入字典,用以形容因嚴苛統治而失去人性的社會,時刻提醒我們,擁有無上權力的國家機器既控制人身,更鉗制思想。

1989年之後,西方以爲自由世界大勝,歷史可以宣告終結,但經歷最近20年的腥風血雨,奧威爾預言的夢魘依舊揮之不去。本月,歐美報刊廣泛紀念《一九八四》出版60周年,在向奧威爾致敬的同時,也提醒人們,這世上仍有許多地方無法自由呼吸,思想仍然可能被宣判有罪,即便在自己身邊,如果疏于自衛,自由也隨時可能失去。

60年來,《一九八四》不僅以書的形式影響著世界各地人們的生活,還被改編成電影、電視劇、廣播劇、舞臺劇、音樂劇、網絡版連環漫畫,甚至還有一檔發端于英國、紅遍全世界的電視真人秀《老大哥》。

BBC公布奧威爾檔案

英國廣播公司(BBC)日前在其網站上公布了19份奧威爾檔案———二戰期間,他曾在該台東方部全職工作兩年。《泰晤士報》從中挑出一份備忘錄,系BBC當年主管海外業務的JB•克拉克寫于1943年1月19日,文中對奧威爾(本名埃裏克•阿瑟•布萊爾)的播音大爲難過,指其語音單調而毫無生氣,幷建議將他調離一綫,不准再碰麥克風。

奧威爾的播音沒有錄音存世,但同代人無疑對他乾巴巴的語音頗有印象。西班牙內戰期間,他曾被子彈擊中咽喉,彈孔猶存。他又是老烟槍,且患肺結核多年,講話之無力可想而知。其傳記作者大衛•泰勒也披露,奧威爾總想掩飾自己的伊頓口音,遂故意用聽起來不那麽精英的"河口音"講話。畫家盧西安•弗洛伊德回憶,屋裏要是人多些,奧威爾的講話就聽不清了;如果置身嘈雜的晚會,他索性啥也不說。

BBC此番公布的檔案中,還有奧威爾與台方入職談判期間的信函。布萊爾先生在信中要求得到作爲"喬治•奧威爾"能够擁有的言論自由,而不受限于英國政府的對外政策和BBC戰時的宣傳宗旨,以免文名受損,被戰友弃作"叛徒"。奧威爾是有名的左翼人士,一貫秉持反帝立場,顯然與英國當時的東方政策、特別是其印度政策不合拍。

BBC同意了他的要求。但他仍然在1943年9月遞交了辭呈,理由既非嗓音難聽,亦非受到台方審查,而是由于認識到"我正在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公衆的金錢于無結果之工作。我相信在當下的政治環境中,英國對印度的宣傳廣播乃幾無希望的使命"。

人生苦短,他更大的願望是早點遠離體制,回家寫小說,寫他的《最後一個歐洲人》,即後來的《一九八四》。

《一九八四》害死了奧威爾

1946年5月,奧威爾坐上火車,逃離倫敦,一路北行,抵達內赫布裏底群島中的朱拉島,專心寫書。

他不到43歲,却已喪偶一年,鰥夫帶小兒。孤獨及恐懼,驅使他連續向漂亮女青年求婚,甚至以對方能儘早做寡婦,享受版稅遺産爲誘餌,却均告失利。他已因肺病而咳血,又不想人知。以他的性格,蘇格蘭偏僻的怪石小島看似合適的遁世、療傷與寫作之所在。

朱拉島上的生活何其死寂,又何其凶險!以他的肺癆之身,應該南遷療養,而不是北行賣命。肺流血心也流血的作家,獨處荒凉的外島,還要自托使命,以紙筆預言未來的夢魘。西班牙內戰,二戰的浩劫,哪一樣不是極權的血光之灾,此時一股腦涌上心間。

在《我爲什麽寫作》一書中,他這樣寫道:"寫書是一場可怕的、令人力竭的鬥爭,好比與病痛的漫長較量。如果人未被心魔驅策,對它既不能反抗,也不能理解,便永不能承擔此事。說這心魔與嬰兒號啕以求注意的本能同源,亦無不可。而非經長久苦鬥,消弭個性,便無法寫出可讀之物,則亦謂爲信然。"

麥克魯姆說,奧威爾簡直自尋絕路。朱拉島上的老屋建于崎嶇亂石的空隙,四間逼仄小屋,生活幾近原始,沒電,也沒電話,燒飯用卡樂氣,取暖用泥煤和石蠟。一台電池收音機是他僅有的與外界單向聯絡的工具。他來到島上,只帶一張行軍床,一桌二椅,少許鍋盤。斯巴達人的簡單生活,只令他專注于工作。當地老鄉記得這位布萊爾先生:瘦高個兒,面無血色,臉帶憂傷。他仍舊吸烟———不是香烟,是用粗黑烟絲手卷的大炮,一干起活兒來,室內空氣便污濁不堪。他在其中隱現,恍如霧中的餓鬼。但工作進展順利。1947年7月底,他致信其出版人,已完成初稿,後又稱再需六個月打磨。不料他與幼兒及親友泛舟海上,意外翻船,幸無人溺亡,奧威爾的病肺却被冰冷海水所傷,隨後兩月,他陷入重病,却狂熱地投入謄改工作。打字機在荒島老屋裏乒乒乓乓響著,終日不停。真要命啊!11月,他終于癱倒在床,"病得要死。"他在信中說。

他不得不住院就醫,一度轉危爲安,却在出院前收到出版商的催稿信,要求他務必在12月前交稿。事後證明,這封信等于"又往他的棺材上釘了顆釘子"———奧威爾死定了。

他回到朱拉,繼續改稿。由于無法坐在椅子上工作,他索性抱著打字機上了床,自述在核戰爭的陰影中,"與這本該死的書做最後的鬥爭。"11月中旬,他幾乎已無法下床,却拒絕友人的幫助,執意親手打出最後一稿。

1949年6月8日,《一九八四》在英國出版,五天后在美國上市,幷立刻被視爲杰作。轉年1月21日淩晨,在倫敦大學學院醫院,46歲的奧威爾肺動脉突然迸裂,造成體內大出血。護士來看他時,他已經死在了病床上。

1988年,董樂山譯《一九八四》由花城出版社首次公開發行中譯本。當然這20多年來,對此書公開的、浮皮潦草的討論,遠遠不及它實際的影響那般巨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