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當•斯密不在北京(陳永苗)

亞當•斯密不在北京

陳永苗

《亞當•斯密在北京:21世紀的譜系》是當代世界體系理論代表人物喬萬里•阿裏吉的遺作。阿裏吉認爲,我們通常理解的市場經濟是歐洲版本的,是一條市場與資本主義融爲一體的道路,主要手段是國際貿易和對外殖民,而東亞尤其是中國則是依靠內銷發展了以分工爲基礎的市場經濟。同樣是市場經濟,兩者特點不同,在工業革命前,歐洲的增長因循的是一條通往無限改善的進化軌迹,而中國的增長因循的是一條勞動密集和能源節約型的"內卷式"軌迹。

阿裏吉的闡述,過分拘泥于前全球化的歷史局限。他所描述"內卷式"軌迹,幾乎是資本主義初期的歷史,例如羊吃人的英國資本主義早期,例如棉花工業時代的美國,而看不到國內發展的局限。亞當•斯密不在北京,"內卷式"軌迹不是市場經濟的路徑。

印第安人在"內部殖民"統治下的生存境况,就能證明如此。在美國的"西進運動"的過程中,把1776年的13個殖民地變成了1912年的48個州。這種做法除了美國人自己之外,其他所有的人,把美國的做法,當作帝國主義。威廉.A.威廉斯的《現代美利堅帝國之根基》指出,美國一邊反殖民地(特殊的地方是爲了西半球的土地),一邊在采摘所有帝國的果實。從內部殖民來看,美國族群關係的歷史更多地涉及內部殖民成功地建立。阿裏吉所說的"內卷式"軌迹,也就是一個內部殖民,內部帝國化的過程。

內部殖民的空間消失了,就要外部殖民。幾乎所有的市場經濟國家,在國內完成內部殖民之後,都要走上他所描述的國際貿易和對外殖民的道路。韋伯捕捉到了本土政治與海外的歐洲擴張之間的歷史聯繫,他說,問題是:在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掌控之下,自由和民主政治從長遠來看如何維持呢?現代自由的歷史源頭曾有一些獨特的、永遠不再會重複的前提。讓我們列舉其中最爲主要的:首先,海外擴張。但是聽任我們支配的新大陸,已經不在了。

韋伯根據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理論,認爲達到一定的生産力水平之後,工業擴張就需要領土擴展。他斷言,唯有德國力量的擴張,才能確保德國在國內的永久生計和進步改善的可能性。

美國外部殖民出路在于商業值民,而不是侵略和擴張。美國作爲經濟上强勢地區,事實上是相對市場高端集中區,這種地區的發展無非是在地區間形成可投機的機會,幷有經濟的能力進行這種投機以强化市場中的高端影響力。尤其在二戰之後美國金融股票市場顯示出來的優勢。美國之外的殖民地也正是在這種原則之下人爲或者是地區性的形成了原材料區或者次級産業區。

與德國一樣,中國同樣的沒有外部殖民地可以利用,但是中國與美國一樣,是一個大國。是一個可以進行內部殖民的地方。我們能清楚的得到一個結論,隱形的殖民統治尤其在計劃經濟時代進行著:中心省"殖民"其周邊的兄弟省,中心城市"殖民"下級城鎮,城鎮又"殖民"鄉村區。這種格局,是政府主導下以政策爲手段强行完成的。最基礎的是"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城鄉二元結構,通過"剪刀差"的無形之手從農村裏抽血對城市供血。

這樣就在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大魚吃小魚式的殖民結構,由于全球商業值民體系,美國和西方事實性殖民著中國,中國又以北京、上海、廣州等主要地區殖民其它地區,而同時又在其各自的地區之內進行城鄉二元化的殖民統治。

可以說這種內部殖民格局保證了能中國以一種和平的形式崛起,不激化中國與外國的對抗。但是缺陷异常明顯,形成了發達中心城市媲美美歐洲,而西部農村好像非洲部落。地區矛盾、城鄉矛盾、階級矛盾也在加速的擴大。從計劃經濟到今天市場經濟,把民生都歧視,而不惜犧牲農民,完全服務于一種參與國際競爭的戰略。農民被綁架捲入洋吃人的全球商業殖民地系。

原载于《上海國資》2009年11期

http://qzone.qq.com/blog/622007948-1259132519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