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藥•暴利藥(南方報系)

按:在"山寨文化"掩護下的造假行爲遍及各個行業,而由于匯率及出口政策等造成的"低收入、高物價"格局業已形成。藥品之造假及昂貴,絕非孤案。其特殊性在于,因涉及民生必需品及稀缺资源,與權力的結合亦更加緊密。

刑不上假藥販子?——南京抗癌假藥案遭遇打假難

柴會群

"最初發現抗癌假藥時,諸多國外廠家曾感到吃驚。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假藥被發現,廠家更多的是無奈乃至麻木。他們甚至發現,有的國有藥企竟然也經營假藥。"

" 因大規模販賣抗癌假藥被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後,新特藥房老闆劉某的妻子很快辦了新的許可證,將藥店更名爲"百濟康"後在原址繼續營業。還在其網站稱上要 "讓生命無憂無慮地延續"。後在8家被冒牌的藥企施壓下,百濟康藥房才被迫關門。"


假藥多涉進口名牌

南京市民劉女士感到奇怪,她以前多次光顧的"新特"藥房去年關了門,後來換了個名重新開業,後又關門了。

劉女士有一位親人患了癌症,醫生推薦她服用一種名爲"日達仙"的進口抗癌藥,這種藥據說在提高癌症病人的免疫力方面具有良好效果。

新特藥房就在劉女士家不遠,是一家有經營許可證的藥店,自稱是江蘇省第一家"專業抗腫瘤藥房"。自2007年5月開業以來,一直生意興隆,日達仙在這裏售價一般是680元一支,比其他地方稍便宜。劉女士從這裏先後購買了約七八萬元的藥。

在接到南方周末記者電話之前,劉女士一直不知道,新特藥房是因爲賣假藥關的門。

事實上,在此之前,另一位耿姓市民在從新特藥房買了數萬元的日達仙後,發現幷沒有效果,于是拿到藥監部門檢測,結果發現是假藥。耿先生有兩位親人罹患癌症,均服用過從新特藥店購買的日達仙,他們均已去世。

就在耿先生舉報假日達仙時,新特藥房所售的"力比泰"——一種更爲昂貴的進口抗癌藥——也被該藥的生産廠家美國禮來公司證實爲假藥。該藥的價格每支逾1萬元。據知情人士介紹,與日達仙主要由新特藥店直接向患者銷售不同,力比泰更多是經南京各大醫院的腫瘤科醫生介紹賣給患者。經過禮來公司檢測,假藥中幷不含力比泰的有效成分。

就外觀而言,上述假藥與真藥極爲相像。造假者用的大都是真的藥瓶和標簽,即便是專業人員也難以識別。其銷售價格則比真藥略低,既有一定的吸引力,又不至于讓購買者産生懷疑。

後經南京市藥監局調查,新特藥房曾銷售超過十家知名品牌的進口抗癌藥,其中不乏默少東、默克、格蘭素史克、禮來等藥業巨頭。有多家廠商代表表示,他們從未向新特藥房供應過本企業所産的藥品。

新特藥房采取了一種極爲隱蔽的辦法經營假藥,對于多數進口抗癌藥,櫃檯僅擺出價格標簽,却幷無現貨。這樣可能有效地避開監管。

抗癌藥屬于處方藥,然而在新特藥房,購買者無需處方即可以買到。

新特藥房被藥監部門認定銷售了總價值108萬元的假藥。對于這一數字,一位知情者認爲遠低于實際數字。藥監部門查扣的賬本顯示,新特藥房所屬的醫藥公司10個月的經營額近9000萬元,而被認定有問題者僅爲當場查獲的三種藥品,其中力比泰和一種印度産藥品定性爲假藥,日達仙則經檢驗認爲藥品本身質量符合規定,僅定性爲銷售渠道有問題。

日達仙的生産商賽生公司上海辦事處一位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稱,他們起初曾供應過新特藥房少量的日達仙,後來發現該藥店賣假藥後,便再不供應。

然而不知何故,在南京市藥監局的行政處罰决定書中,日達仙的抽樣檢驗結果却是"符合規定",沒有認定是假藥。

5月25日,劉女士專門到南京市藥監局咨詢,工作人員告訴她,日達仙不是假藥,因爲沒有證據證明。認定新特藥房售假日達仙只能以現場查獲的藥品爲依據。

據賽生公司上海辦事處上述負責人說,新特藥房假藥案查處過程中,她曾專程到南京配合查案,幷看到了新特藥房被查扣的一批日達仙,"僅從外觀上就可以判斷是假的。我們還給藥監部門出了證明。"

藥企打假身陷兩難

在南京假藥案的查處過程中,被假冒的藥品廠家美國禮來公司起到重要作用。據禮來亞洲公司負責産品保護的負責人介紹,自2007年起,禮來制藥公司即在濟南發現了假冒力比泰注射藥。之後在南京、西安等市也均有發現。

進口藥被假冒幷不新鮮,但在抗癌藥銷售中如此廣泛則屬罕見。

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禮來公司三次從南京新特藥房購買假冒力比泰,取得證據後向藥監部門舉報。

不過,儘管證據確鑿,此案查處過程却顯得困難重重。

2009年5月8日,在警方的配合下,南京市藥監局對新特藥房進行現場檢查,當場查扣三種問題藥,新特藥房老闆以及一位被認爲主要跑腫瘤科的業務員被扣留。

然而,之後發生的事情讓禮來公司深爲不解。南京市藥監局僅對新特藥房進行了行政處罰,幷沒有移交公安部門。而在禮來公司看來,此案已經明顯涉嫌刑事犯罪。

5月8日的執法行動中被抓的兩名嫌疑人則于晚上被釋放

由于認爲處罰過輕,包括禮來公司在內的8家牽涉藥企多次與南京市藥監局交涉,幷向國家藥監局反映。2009年10月,此案終被移至公安機關查辦,幷被省公安廳列爲挂牌督辦案件。之後,向新特藥房銷售假藥的一個上綫被抓。但作爲關鍵人物的新特藥房老闆劉某仍是逍遙法外

禮來公司還發現,在被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後,新特藥房老闆劉某的妻子很快辦了新的許可證,將藥店更名爲"百濟康"後在原址繼續營業。而其網站一直到 8月份還在照常運作,網頁上還加了一段富有諷刺意味的口號——南京新特抗腫瘤藥房鄭重承諾:用我們的愛心,讓生命無憂無慮地延續……

後在8家藥企的施壓下,百濟康藥房被迫再度關門。

業內人士認爲,新特藥房假藥案反映出當前假藥的嚴重性以及藥品"打假"面臨的種種困境。

賽生上海辦事處一位負責人稱,賣假日達仙的絕非僅新特藥房一家。上述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稱,該公司在全國所有省市均已發現假日達仙,假藥估計占能到該藥品市場的20%以上。"最近幾年我們開會,分銷商反映最强烈的就是假藥。"

這位負責人說,最初發現假藥時,曾感覺到吃驚,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假藥被發現,廠家感覺更多的是無奈甚至是麻木。她甚至發現,有的國有藥企竟然也經營假藥

爲了幫助國內患者識別假藥,賽生公司專門從去年年底開始,進口到國內的藥品包裝盒上加了一個防僞標識,提醒顧客如何識別假藥。不過有內行人士認爲,賽生公司的上述辦法,假藥販子一學即會。

爲了維護各自品牌,各大國外知名藥企多有專人負責打假。此外27家藥企還于2002年成立了藥物安全學會,俗稱"打假聯盟"。在新特藥房案中,藥物安全學會也曾出面。

不過,由于擔心市場受到負面影響,藥企的"打假"多低調進行。有知情人士說,藥企打假往往身陷矛盾,一方面想維護自身和患者利益;另一方面又不願因爲打假開罪藥監部門,尤其不願"得罪"涉假的醫院和醫生。曾有這樣的例子,某國外知名品牌的藥企發現有醫生賣假藥後,向藥監部門舉報了當事醫生,結果藥監部門調查後未予處理,而醫生們得知後聯合起來,拒絕再開該企業的藥,從而使得該藥的市場占有率銳减。

假藥販子"金身不敗"

在新特藥房案中,當事人是否涉及刑責在業內存有爭議。按照刑法第141條規定,生産、銷售假藥,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但是,何種情况才算"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却難有定論。實踐中,其解釋權由藥監部門掌握。

2009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曾就此作出司法解釋,其中規定屬于注射劑藥品的應當認定爲刑法中的"足以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而上述假冒抗癌藥均爲注射所用。

不過,南京新特藥房銷售假藥案恰恰于司法解釋出臺前一個月立案。

儘管如此,禮來公司認爲,就已經查實的108萬元案值而言,新特藥房案也應該涉刑。此外,按藥品法規定,對于違規購藥的藥品經營企業,先是罰款,之後是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吊銷藥品經營許可證。但在新特藥房案中,藥監部門沒收了新特藥房非法所得108萬元,吊銷了其藥品經營許可證,却獨獨沒有罰款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京協助藥監部門查辦新特藥房假藥案之後,禮來公司在另一省會城市發起了"打假"行動。這次行動被認爲吸取了新特藥房案的"教訓",當地藥監部門在公安人員配合下,一舉抓獲數名嫌疑人,幷很快逮捕。"人剛轉到看守所,那邊的說情電話就打過來了。"一位知情者說。

該案和南京新特藥案均指向同一群人。禮來公司分析認爲,多起假冒抗癌藥背後極可能有一個分工明確、行踪隱蔽的造假團夥,他們盤踞在北京郊區,通過回收真藥瓶,手工灌裝假藥,然後發往全國各地,通過正規藥店或者醫院腫瘤科醫生向患者兜售。

不過,這起案件的前景似乎同樣不樂觀,據知情人士透露,假藥販子被抓不再交待任何上綫,幷且明確對辦案人員說:我如果不說,蹲幾年監獄就可出去;我如果說了,出去就會沒命。

在南京藥監部門查處新特藥房一年之後,多數顧客對該藥房銷售假藥一事仍不知情。南方周末記者電話采訪了5位從新特藥房購買過日達仙抗癌藥的患者家屬,其中僅有一位從坊間聽說新特藥房因爲賣假藥被關門一事。不過,在得知真相之後,受訪者儘管深感驚訝和憤怒,却幷沒有表現出太强的維權願望。"它(新特藥房)既然關門了,我們也沒辦法了。"一位受訪者說。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479

暴利藥,權力製造

汪言安

從湖南某醫院被揭出來的蘆笋片只是千千萬萬個暴利藥中的一個。可以斷言,如果不能徹底解决當前醫改中最根本的問題——政府投入不足、主管部門定價失准以及新醫改帶來的權力集中問題,這些暴利藥仍將長期存在,成爲普羅百姓的沉重負擔。

暴利藥的利益鏈條

5月16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披露,一種出廠價爲15.5元的藥品"蘆笋片",經過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生等環節後,最終在湖南的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以213元的價格賣給了患者。去除成本後,利潤高達近13倍

一直以來,就有人在追問,在目前中國藥品的銷售環節,上有國家指導價、地方政府核定價,下有零售藥店平均銷價、醫療機構實際進價等多重參照標準,這些高價藥品爲何還能一路過關,最終由患者來埋單?

原因在于,一個藥品從出廠到患者手中,要經過多達十幾個環節的利益鏈條。即從生産廠家全國總代理後,依次經過省級代理地級代理政府采購招標醫藥公司醫藥代表醫院用藥醫生等環節。此外,如果醫院院長不同意你進院、藥劑科主任不作申報、藥事委員會不作臨床鑒定、采購員不采購,這種藥品就不可能進入醫院。進入醫院以後,還得打通倉庫負責人的關節,讓他配合你進貨,最後到財務結算這個環節,沒有一定的好處費,你還不能及時回籠貨款。

一位來自安徽某三級醫院的院長對筆者說,他曾想弄明白藥品的真實利潤空間到底有多大,于是他就專門成立了一個由醫院直接管理的商業公司,承擔醫院藥品的招標采購工作,"算是一種改革嘗試"。

這位院長的本意是想通過這種方式弄清楚真實的藥價,"如果這裏真的存在較大的利潤空間,我們通過自己的公司去進購,應該可以拿到更優惠的價格,我把這優惠的部分直接讓利給患者,這樣豈不是達到了直接降低患者就醫的藥品花費的目的?"

但讓這位院長沒有想到的是,這裏面利潤空間大得驚人,尤其是醫療器械更甚。據他介紹,一種在骨科最常用的釘子,當時市場上進口産品的銷售價格在6000元左右,國産産品的售價也達到了近3000元。而國産産品的進價只要90元。

這位院長還承認,在後來深度介入藥品進購領域之後,類似于這樣的藥械産品幾乎隨處可見,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潤率也比比皆是,說蘆笋片事件只是藥價虛高現象中的冰山一角一點也不爲過。

但這些藥品都是經過國家相關部門的層層審核之後,堂而皇之地被納入各地的招標采購名單,大部分成了基本藥物目錄中的産品。這也就意味著,即使這些藥械賣得貴,但患者要想獲得醫保報銷,還必須得用,沒有任何商量的餘地。

新醫改的新問題

在新一輪醫改開始之前,國家發改委就專門成立了一個藥品價格評審中心,這個中心第一個職能就是"組織開展藥品生産經營成本和藥品市場實際購銷價格調查,測算藥品成本和價格",爲制定國家指導價提供依據。

其實,絕大部分藥品的定價都會遠遠低于國家最高指導價,也就是說,依照國家最高指導價,絕大部分藥品現在的定價都是符合指導價政策的,即使數十倍的利潤也是"合理正常的"。

按照這個邏輯反推,也就意味著來自官方權威的成本測算與實際成本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說白了,來自官方所謂的"藥品成本測算"根本就不準確。

公衆參與度不高的定價機制、價格主管部門和藥品生産企業之間長期存在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注定了中國藥品價格管制會出現失靈。這也是近幾年來,政府主導下的連續24次降價,對控制行業暴利,幾乎沒有任何效果。

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爲此感慨,目前我國的藥品定價機制是:國家發改委或各省物價局制定的藥品指導價是"天花板價",價格高得離譜;省級統一招標價爲"斬首價",即在國家指導價的基礎上輕柔地擠出一點水分,價格仍然畸高。"如果這兩個環節不進行改革,仍然按照原來的藥品定價機制執行,藥品價格還是下不來。"

而從蘆笋片事件中還可以看到新醫改所帶來的另一個權力集中問題——負責發布當地蘆笋片招投標信息的湖南振湘醫藥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幾乎壟斷了全省藥品的招投標發布。而這家公司中"多名股東名字與曾在湖南省衛生廳有關機構任職的多名官員名字相同"。

這個問題的根源是,新醫改實施方案曾明確要求各地建立省級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平臺。這原本是期望能通過這個平臺爲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形成一個統一規範的機制,從而徹底杜絕過去由地方和醫療機構單獨招標采購模式中的亂象。但這個權力集中的大平臺,却增加了尋租的空間,使官員可以直接利用公權力控制平臺牟取私利。

如果沒有一個更加合理有效的第三方監督機制,新醫改造就的將是一個個新的權力尋租平臺。不久前,山東98家醫藥商業企業聯名上書控訴某企業"通過非正常手段壟斷多地市醫藥配送權",而這中間來自政府相關主管部門的干預迹象明顯。

政府投入了多少

老百姓不得不爲暴利藥埋單,其實不僅僅是因爲信息不對稱、監管缺位等問題,最根本的還在于,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醫療資源相對仍處于短缺狀態,導致醫院之間的競爭不充分,老百姓也就很難行使選擇權。

醫療和住房同屬民生問題。房價高漲導致民怨沸騰,其根本的原因之一在于,政府在保障性住房的投入上雷聲大雨點小,去年中央規定地方需拿出10%的土地出讓金用于廉租房建設,而實際支出缺口高達564.77億元。

同樣,政府在醫療衛生方面的投入也長期處于不足狀態。公立醫院爲保生存,自然會有逐利衝動,成爲市場化的主體,而喪失了公益性。負擔則由市場也就是老百姓來承擔。

來自衛生信息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2009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預計達16118.8億元,人均衛生費用1192.2元,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達4.96%。與2008年比較,全國衛生總費用增加1584億元(未扣除物價影響),增長10.9%;人均衛生費用增加98元,衛生總費用占GDP比重增長0.13個百分點。個人衛生支出比重下降4.8個百分點。

來自衛生部的官員也承認,4.8個百分點,對于自費比重非常大的中國老百姓來說,根本就不會有什麽感覺。

其實,如果政府財政投入真的達到了占GDP比重4.96%的水平,那中國的醫改難題解决起來也不會太難。而據熟悉行情的業內人士透露,即使在現有的財政投入中,真正屬于中央和地方政府財政投入的只有1/3,其餘的2/3還是來源于其他方面的折算,這也就意味著,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口號下,政府對醫藥衛生事業的投入與需求依然差距甚遠。

而在政府財政補貼醫院政策不能落實到位的情况下,以藥養醫的體制始終會存在,醫院也始終無法停止牟利的衝動,利益相關者就能在牟利衝動下找到更多尋租的機會。

http://www.infzm.com/content/45478

0 意見:

張貼留言